虽然近年来中国信奉的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确有成效,但这种模式通常只在经济增长的某一阶段起作用。
恰恰相反,世界上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建立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度里。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所以,我们必须继续深入分配制度改革,对初次收入分配进行合理调节。1956年党的八大就正确地指出要努力地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20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通过再分配调整社会财富的主要方法无非是两个:一是对过富群体合理征税,均衡社会财富;二是政府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事业,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福利。毋庸讳言,在目前的历史条件下调整贫富差别、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对于执政党和政府的确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凯恩斯主义扩大了国家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作用,推行福利性国家政策,有效缩小了贫富差别,缓解了阶级冲突。
虽然发展市场经济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前还很不健全,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社会财富积累也没有达到相当高的程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竞争出活力,竞争出效率,竞争出公平。
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总结道: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后达到共同富裕。我们一定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在制度建设和创新方面迈出新步伐,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总结道:改革开放的要害是姓社还是姓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例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制。
其实不仅是农民,一切受封建传统和农民小生产意识影响的工人、企业主和知识分子,特别是各级干部,都应该受一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育,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七大运行基本准则及其相应的价值观成为强劲的社会共识,作为判断社会言行的是非准绳。从十四大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突飞猛进而又艰难曲折的实践,使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准则可以概括如下:1、社会需求。
等价交换、自由竞争等市场基本准则实施后,一个最重要的后果是优胜劣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工业化,还只走了一小半历史进程。市场交换必须充分自由的才能实现等价。必须用法律确保它存在的合法性。
社会化大生产的产品不再是为了自给自足,而是作为商品在市场上等价交换,以实现其使用价值和劳动价值。唯一正确的道路就是改革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工业社会中工农业剪刀差,科业社会的科学技术含量和知识产权,都体现了这种等价要求,推动着社会进步。就这么定了,坚持这个目标,改革到底。
即国有企业从传统计划经济的政府统制下改造为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七大基本准则运行,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公正竞争。依靠行政一平二调让农民富起来,必将破坏中国经济的全面发展,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为了保证等价交换的公正性,各种法律和同行自律越来越完善精细,经济法规成为法治社会越来越突出的内涵……现代经济学对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研究,得出了一个根本性结论: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归根结蒂是社会资源合理有效配置问题。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充分关注的问题。
社会需求一个最重要的内涵是它有无限的科学容量,能比十所大学更能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现代科学技术成为最先进的第一生产力,从而才有可能从品种上、质量上、数量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曾有一句名言: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农民。宏观调控既是以市场充满活力的存在为前提,又是以市场更健康更有活力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二十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带来中国经济和社会二十年和平发展,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绝无仅有的。二是执法不严,由于农业社会基础的存在及其传统文化影响,从官来讲,权大于法层出不穷(包括信访的本质),从民来讲,情大于法(包括许多媒体网络舆论)也是无孔不入乃至声势夺人。正是按照三个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才能不争论,大胆地闯。
企业兼并和拍卖都是一种可能的选择。实际上是单一的国有制。
关键是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彻底摆脱从秦始皇以来中国中央集权郡县制的阴影。国营制如何经营?一切社会生产和经济活动都按照政府五年早知道的五年计划进行。
马克思充分肯定了这一伟大历史进步,认为分工协作是不要分文资本的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像魔法一样呼唤出空前的生产力。从范围讲,从局部区域性市场发展到全国性、国际性乃至全球化市场。
例三,金融体制现代化改革。理论和实践都证实了市场经济是人类迄今最合理最有效率的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体制机制,虽然它还有许多受人指摘、令人不满的地方。正确认识以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真实内涵、运行基本准则及相应的文化和价值观,我们就可以清除农业社会自然经济小生产意识对市场经济的误解歪曲与对抗,也可克服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的缺点和不足,从而为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社会等各类改革提供正确方向和强大动力。只要我们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个伟大的科技创新和生产(发展)方式转换,必将在当代中国实现。
既要等价交换的公平,又要充分的自由竞争,就必须依靠法律保证交换中的诚信和公正,防止和制止一切政治的和裙带的特权、自私贪婪等人性弱点破坏社会公正的非正常(恶性)竞争。实践证明,计划经济体制或靠政府倡导与主导都是无法完成科技创新和生产(发展)方式转换这个历史使命的。
当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时,有关领导曾请示邓小平同志,邓小平回答道:我一直就是这个意思,我之所以没有说,是怕引起旷日持久的无谓争论,耽搁历史机遇。正确认识以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真实内涵、运行基本准则及相应的文化和价值观,就可以发现它内在地包含了科技创新和生产(发展)方式转换的动力和机制。
过去三十多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每前进一步都受到苏式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农业自然经济社会基础不可避免的、公开的或潜在的反抗阻挠,取得今日成就来之不易。这是人类迄今最公平的交换,也是社会主义倡导社会公正的经济基础。
然而,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远未成功,同志尚须加倍努力。物质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价值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要求与之相应的社会文化和道德是什么呢?是自由、竞争、创新、法治、公正、诚信、互助、学习、崇尚科学、崇尚成功以至民主、人权、稳定等等,这是一个崭新的新文化、新道德、新社会秩序。同时,农业耕地逐步集中,形成规模经济,由农场主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运行准则经营。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是发达的市场经济,这就意味着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主义必定是建立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
第二,绝不是次要的是,从市场经济运行质量讲,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前前后后还不到四十年,还是初级阶段,还十分不完善。从内容讲,从单一的商品市场发展到资本、原料、技术、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全面的市场。
可是,历史进展是曲折的。70年的苏式社会主义实践证明,无论是在苏联,还是在中国或者东欧等其他地区。
于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不至于是一个理想的口号,而成为社会机制和现实。自私自利、拜金主义等是旧社会、旧制度的余毒,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关,相反会严重败坏和损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活力。